吉大首页 | 中文网站 | English

临床医学七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内容

作者: 时间:2009-09-20 点击数:

     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素质型人才将是今后就业市场的抢点。因此,构建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势在必行。

    七年制学生是医学高等教育中层次较高的群体,这批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强。我们本着贯彻“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方针,将强调创新教育、重视个性教育、强化基础、重视实践作为七年制教学的基本原则,创新思想与能力培养作为七年制教育的核心。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方法,以及以单纯验证理论为目的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由于教学活动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依据期末考试的成绩,而期末考试的考题重点是考核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记忆性的题目占较大的比重,这种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对临床医学七年制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改革,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特点。

    一、理论课

    1.在保持病理生理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对基本内容,采取提问式共同回忆相关知识;结合临床病例引入病理生理内容,重点讲深讲透发病机制。其中包括课堂讲授、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穿针引线,启发引导,使课堂真正“互动起来”,成为知识探讨的舞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部分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要求同学们经过查找资料来完成,教师最后总结、归纳。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地提高了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采用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病理生理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根据七年制这一群体的特点,开阔学生视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将是理论课教学的另一重点,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

   (1)及时更新教材,让同学们接触病理生理的前沿知识。为同学们系统介绍文献综述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规则和方法,以及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使同学们学会阅读文献、查阅文献,并能撰写文献综述。

   (2)为丰富教学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引入Seminar学习形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结合某一专题的内容,共同阅读英文原文文献,展开热烈的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反映非常好。同时,也实现了大学教育中“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这一目标。

   (3)每学期请教研室资深教授作专题讲座,或是介绍病理生理学前沿知识,或是教授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将人文科学融入到病理生理的教学活动中。

   (4)为开阔学生的眼界,教研室在有国外学者来访时,安排与学生见面,聆听学术报告。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提供感受浓厚学术氛围的机会,这对同学们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二、实验课

    知识作为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和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实验课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病理模型的复制,到一系列临床指标的观察、机制的分析,都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以及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内化。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历来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增加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已达到了理论课和实验课 1:0.8的比例。具体作法:

   1.掌握病理生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常见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是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

   2.通过大型综合性、科研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在众多指标中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发生机制。

   3.实验教学中的突出特点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实验设计的规则、流程,然后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开题报告,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其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实验方案后,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写出研究论文。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大胆创新,大胆突破,大胆设想,亲自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同学们经历了从立题、设计、论证、实施、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书写的全过程。为同学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4.每位同学将实验论文制作成Power point,象研究生毕业答辩一样,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检阅,回答大家的提问。在人数较多的年级,先以实验课分组为单位,在实验室进行,各实验室评出若干名较优秀的论文,在全年级进行发表,聘请老教授,及相关领导参加,并进行讲评,使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从立题依据、技术路线、结果观察和讨论分析,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一些优秀的学生论文被正式刊物接收。我们将学生的论文装订成册,作为同学们迈入科学研究殿堂的见证。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地址: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 联系电话:0431-85619463